文明交流互鉴 发展共创未来_米乐体育(中国)平台官网下载

首页 > 米乐体育平台下载

文明交流互鉴 发展共创未来

来源:米乐体育APP登录    发布时间:2024-01-05 03:50:38

  在“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证实,距今5300年前后,包括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国交互作用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介绍了黄河上游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晚期面积最大、工程量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南佐遗址宏大的规模和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区域政权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韩建业认为:“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明确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一个早期国家。”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先驱和代表之一。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介绍,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的一系列发现,揭示了红山文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延续了北方地区长久以来的传统,同时接纳与整合其他地域传统,形成重礼仪轻世俗的开放、包容的社会体系,奠定了北方“原生型”文明的基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且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孟华平教授表示:“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代表,而石家河遗址是其中最突出的载体,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主体地位。”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认为,商王朝作为黄河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文字、建筑、青铜器铸造、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成果,他表示:“三星堆遗址展现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的密切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了周代诸侯国曾国系列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情况,曾国系列考古发现揭开了不存于文献的周代诸侯国曾国的神秘面纱,构建了曾国长达700余年的历史,同时也为周代诸侯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标尺。

  中外联合考古成果丰富。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合作,开始了对玛雅文明重要城邦科潘遗址的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在中美洲地区的第一个考古项目。2018年,首支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埃及卡尔纳克北部孟图神庙区域开展考古。目前,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杨建华对黄河流域和两河文明起源进行了比较研究。

  开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线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分论坛之一的“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线日在河南登封市开幕。本届年会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展望天下文明”为主题,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海内外30余位学者就主题开展交流与对话。

  嵩山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广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思想智慧精华。”

  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景海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任剑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等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专家们认为,精神性的议题对当代哲学至关重要;当下文明的飞跃式进步,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人类世界必须拥有一个多元、韧性和整合性的和平愿景;地球的未来命运需要更加温和而有效的全球治理;世界迫切地需要形成平等的国际秩序,解决经济、生态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16日下午,论坛的重磅环节——“大变局与世界哲学的精神转向”主题对话在嵩阳书院“将军柏”下举行。耶鲁大学环境学院讲师玛丽·伊芙琳·塔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维也纳大学终身教授路德维希·纳格尔、美中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等参加了对话。对话学者觉得,随着历史发展,我们如何通过文明对话找到一条通往和平与文化理解的路径?怎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值得关注。

  论坛第二日在郑州市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约翰·格里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治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再林、外交学院教授苏浩、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淑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茂泽、哈佛大学政府系研究学者李汉松、图宾根大学研究学者柯乐山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就“多元现代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坤厚载物: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坤道关怀”两个议题进行研讨。在闭幕式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乔清举作了题为《“天下观”的文明意义》的主旨演讲。

  “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9月1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主题为“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分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近20家单位40多位学者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作了题为《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的主旨报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继印先后主持主题报告。

  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是东部相邻地区仰韶文化农业人群向西拓展的结果,此后手工业与商品贸易慢慢成长、冶金技术也传入并发展。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程,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表现表明其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表示,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角书院街墓地主墓M2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216件,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书院街墓地阐释了郑州商代王都关键的文化内涵,在夏商文明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主体地位,对探讨早期国家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提出,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培育出民众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气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表示,黄河及与其相连互通的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影响越来越彰显。最迟在战国时期,人工沟通黄河、淮河的鸿沟水系形成,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以后秦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自隋代开通以后,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应形成三区协同、五带串联、多点辐射的空间结构。要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

  9月17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分论坛在郑州举行。这是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分论坛之一,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

  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性观点。

  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深入实施。与会专家表示,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为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要将黄河保护法列入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黄河保护法的立法意图、实践要求、适用范围等,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系统推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与会专家认为,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筑牢生态保护基准线;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扎实促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建议:加快产业生态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引导等。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会专家建议,要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促进黄河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世代传承等。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与会专家认为,要系统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中挖掘新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历史、社会、经济等价值,形成有新时代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纵深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与会专家提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文化元素的黄河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体验馆等场馆,精选一批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

  积极开展区域探索。与会专家对沿黄各省份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青海、四川等地加强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宁夏、山西、山东等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不断强化流域合作。与会专家认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省际区域合作机会日益增多,统筹协调机制要尽早完善,加快实现政策规划协调、防灾减灾联动、执法监管协作、信息协同共享。

  持续深化河南实践。与会专家谈到,河南要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结合起来,把生态保护好、把产业发展好、把文明传承好,奋力推进沿黄乡村全面振兴;要加快改革开放创新步伐,持续激发内在活力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